A  A  A

新闻中心

有谁共鸣

日期: 2019.01.15   
小玲(化名)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当孩子不愿写作业,她就不自控地感到焦虑,继而指骂和动武,这是我和小玲初相识时得到的资讯。
 
辅导室内,我问小玲:「妳好努力做好本份,但当孩子不写作业,妳好似感觉到好焦虑,不由自主地骂孩子,对吗?」
 
小玲:「系!因为丈夫就收工了……」
 
邓:「丈夫收工回家,孩子又未写完功课,就好似又有事情要发生了。」
 
小玲:「系!每次丈夫收工,我都好大压力,他会发啰唆,话我管教不力,又要他出手。其实我已经好努力,我亦不想丈夫辛苦。所以,每一天,我想迫令孩子快快做完功课,求个心安,但总是事与愿违……」
 
邓:「孩子不听话,丈夫啰嗦,等如自己又失败了?」
 
小玲:「……系……我觉得自己好失败,所以我好焦急,没有安全感……」
 
邓:「当妳每一天都提心吊胆,怕孩子不做功课,怕被丈夫啰嗦,怕做不好妻子和妈妈的本份,不想失败。当焦急和不安涌现,妳就不由自主地打骂孩子。」
 
小玲:「其实我从不想打骂两个孩子,每次打完之后,我都会心痛和内疚。」
 
以上是我和小玲在辅导初期的对话,我没有训斥她,也没有教导她,而是抱着好奇和同理心,去理解她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也让她重新接触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简单的说,小玲离乡别井嫁来香港,婆媳关系不太好,她长期感到孤单和不安,丈夫只专心工作,不太谅解她的心情。久而久之,小玲将情绪投射在孩子的功课之上。
 
后来,我邀请她丈夫一起参与辅导历程,小玲丈夫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情。最重要的是丈夫体谅到小玲的心情,亦分享他对太太的重视和欣赏,而且他们亦共识了一些管教孩子的实际安排。
 
当小玲感到释然,就再没有打骂孩子。
 
我相信,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尝试以人性角度了解当时人,打骂孩子只是外显的行为,内里还充满着当时人的感受、思想和体会。透过互相交流,我协助当时人诚实面对自己,消化和吸收内在经验,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人们总渴望被看见、被明白。
 
当我们被看见、被明白。
 
转变,就在此时此刻。
 
社工 邓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