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文章分享】出手与放手 - 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谈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认同其重要性。它的重要不但在于帮助幼儿学习自我照顾及建立责任感,还在幼儿动手做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专注、手眼协调、计划及解难等能力。当幼儿能够表现独立,不需时刻依赖他人,亦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及适应群体生活。培养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幼儿阶段的重要课题,但家长在实践过程不免会遇上困难,此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三个心得!
出手与放手
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最常出现的情况是忍不住「出手」帮孩子做,例如孩子吃完东西,家长顺手帮他擦干净嘴巴;给孩子递上水樽时顺手帮他打开樽盖;如厕后,家长自然地帮孩子拉高裤子;赶时间外出,家长快手帮孩子穿鞋……
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有一句经典的教育名言:「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幼儿的能力需要透过反覆练习 而建立,家长需要意识到每一次我们的「出手」,都减少了孩子一次练习的机会。以如厕后拉高裤子为例,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牵涉到幼儿的手指灵活度及计划能力,他需要知道要先穿好内裤,再拉高面裤,他需要学习拉高裤子后协调母指及食指前后整理裤头。家长要学习因应孩子的成长阶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部份是时候「放手」给孩子动手做,积少成多,幼儿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便建立起来。
正面沟通提升孩子参与动机
「我也想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但叫不动啊!」这句说话相信是很多家长的心声,有时候家长忍不住「出手」,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眼见快要迟到了,还怎能与孩子纠缠一定要他自己穿鞋;等待孩子自动自觉刷牙,看似要等到蛀牙吧!诚然,幼儿正处于建立自我的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并不是家长叫就会听的。此时,家长需要学习正面的沟通方式,以提升孩子参与的动机,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总是对孩子说:「都三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孩子自然也认定自己是个三岁仍不会自己吃饭的小朋友。与其与孩子累斗累,不如我们多讲正面的说话,例如:「爸妈留意到你的小手最近又灵活了,可以自己用筷子夹餸,真棒!」孩子虽然也有依赖与偷懒的时刻,但在正面的鼓励及互动 下,至少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愿意自己做的动机也会较大。
运用环境与视觉提示
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 的过程,如果单靠说话作提醒,便很容易变成啰嗦。家长可以善用环境与视觉提示,提升幼儿的自律性,例如使用间隔分明的收纳柜收拾玩具,并以图片显示每个间隔摆放的玩具类别,当幼儿能够清晰见到各类玩具摆放的位置,可以增加他们自己收拾玩具的动力与满足感。家长也可以运用视觉清单 提示幼儿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可以帮助幼儿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概念,也可以增加幼儿逐一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图片是一个有关幼儿睡前的任务清单,家长可以把它挂在房门,鼓励孩子顺序完成任务,每完成一项便可把图片放进下方的小袋子,家长可即时加以具体赞赏。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心思细密地从细节做起,过程中需要很多耐性及具备一定的弹性,在此与各位家长互勉!
是次文章由竹园中心社工Mandy Ma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