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近日有家長向筆者表示,孩子已升讀初小,但做事總拖拖拉拉,花了大半天來做功課,看似很忙碌、勤奮,但到了晚上又發現他未完成重要的作業,最終馬馬虎虎地把翌日要交的功課完成,家長對此感到很無奈。
筆者知道不少家長都有類近的煩惱,有些孩子的時間觀念較薄弱,並且不太知曉「時間長短」及「日常生活中做事需要優次有序」,這令他們難以建立固定且規律的生活習慣,導致家長在管教時覺得孩子做事慢半拍、愛拖延,甚至因此責罵孩子及出現親子衝突。
其實家長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按照孩子的年紀作出相應的時間訓練,以下提供幾個方法,供育有初小或學前孩子的家長們參考:
初生嬰兒對時間的觀念源於日光變化及生理時鐘,對「時間」的抽象概念欠缺認識。對於較年幼的孩子,家長可從教育他們分辨時間長短、時間先後的概念開始,再進展至教育他們了解「倒數1分鐘、5分鐘」及「昨天、今天、明天」的關連等概念。
待孩子掌握到這些概念時,家長可以逐漸讓孩子學習時間長度的概念至10分鐘、30分鐘,甚或1小時,同時家長亦可善用計時器、行事曆、鬧鈴等工具來教導孩子看時鐘、日曆及月曆。繼而讓孩子規劃如何於限時內完成2至3個任務。
家長可以巧妙地把這些練習融入日常生活,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逐步建立對「時間」的認識,例如:家長與孩子一同烹飪時,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每個步驟的先後次序,以及不同食材的烹煮時間,讓孩子一邊享受料理樂趣,一邊學習有效規劃時間。
此外,在等候車或做運動時,可以邀請孩子猜猜過了多久時間,提高他對時間長度的敏感度,有助日後能更準確地掌握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有助他們更有條理地規劃日常活動,提高學習效率,並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如果你發現孩子的時間觀念較為薄弱,家長不妨運用上述方法進行練習。雖然孩子可能無法立即掌握時間管理的技巧,但相信經過持之以恆的引導與練習,以及家長的陪伴和鼓勵後,孩子會有所進步。
是次文章由社工Mia姑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