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新聞中心

爸爸不是「豬隊友」

日期: 2025.01.27   

爸爸不是「豬隊友」 

過往在家長工作中,常常會聽到媽媽訴說丈夫的不是,既沒有幫助太太分擔照顧家庭的工作,也不了解子女的成長狀況,甚至聽聞過有些爸爸連子女就讀的學校、年級也不知道。在這些控訴當中,往往反映出媽媽在育兒歷程中的孤單和無助,而爸爸被冠上「豬隊友」的稱號,也會影響著他們的投入度和參與的動力,逐漸拉遠了爸爸和媽媽在育兒方面的差距。

隨著時代轉變,出現了更多的雙職家庭,在這十多年間,爸爸的角色在家庭中也起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在「生之喜悅家庭探訪計劃」(下稱計劃)的服務中,我們留意到不少爸爸在太太懷孕階段已陪伴在側,他們會陪同太太出席產前檢查、夫婦成雙成對參與計劃中最受歡迎的「新手爸媽育兒必修課」,有些爸爸甚至比太太做更多的資料搜集和產前準備,這些付出不但可以加強家庭迎接新生命的能力、對經歷生產的太太們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我們在計劃中也接觸到不少受媽媽大力肯定的「神隊友」,記得在一次產前的家訪中,我們得知媽媽當天已入院待產,正與爸爸商討是否需要將家訪改期之際,這位爸爸告知我們希望繼續進行家訪,他想先了解計劃的服務後再到產房陪伴太太待產,當時這位爸爸的認真和用心也深深感動了我們。後來,媽媽分享生產時痛不欲生的過程,那刻丈夫在旁的陪伴,就成為了她的止痛劑,令她能捱過畢生難忘的陣痛。

女兒出生後,夫婦二人更常常結伴帶同女兒參與計劃的親職教育課程、親子活動等,爸爸笑言為了陪伴女兒、的確沒有了很多個人的空間和娛樂」,但每次陪玩,他也由衷的感到快樂,尤其是見證著女兒每天有新的學習;他認為因應社會轉變、爸爸在家庭照顧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媽媽十分感激身邊這位主動和她分擔家庭責任的伴侶,即使每天下班後已很疲累,但丈夫也會投入家庭崗位,單單是看顧女兒,已能令她安心地處理家務。

在育兒路上,我們喜見越來越多爸爸站出來,和媽媽一起努力學習、經歷新的轉變,爸爸的支持不僅能促進和諧的夫妻關係,還能為孩子創造一個穩定和健康的成長環境。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生之喜悅家庭探訪計劃 
計劃社工楊詩雅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