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能選擇適合的繪本和掌握有效的伴讀技巧,不僅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和語言能力,伴讀更可以成為親子之間溝通和建立情感的橋樑。一次成功的親子共讀,能讓孩子從故事中學到知識,從畫面中感受美感,從互動中增進理解與表達能力。以下是六個貼士,幫助家長為孩子挑選繪本並進行有效的親子伴讀,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讓每一次的親子共讀時光都充滿歡笑與啟迪。
選書貼士: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繪本至關重要,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繪本的接受程度和需求各不相同。
1. 年齡適宜性:
選擇符合孩子年齡的繪本。年幼的孩子可能更喜歡圖畫多、文字少的書,如觸摸書或立體書,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而較年長的孩子則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字和複雜的故事情節,這些故事能啟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幫助孩子理解更深層的情感與價值觀。
2. 主題相關性:
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主題,如動物或交通工具,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可以更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增加親子之間的話題,例如,若孩子喜歡交通工具,可以選擇《小藍和小黃》,這類繪本能滿足他們對機械或車輛的好奇心,同時引發討論。閱讀後,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興趣故事「小時候我也很喜歡火車,還收集了好多火車模型!」進一步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
3. 視覺吸引性:
繪本的插圖可以選擇色彩鮮明且富有吸引力,這不僅能引起孩子的興趣,還有助於他們理解故事內容,進而促進與家長的討論,例如《大衛不可以》裡生動的角色表情,能幫助孩子理解情感並學習表達。家長在共讀時可以問孩子:「你覺得這個角色的表情是什麼意思?他可能會說什麼呢?」通過討論畫面細節,促進孩子的觀察力和語言能力。
伴讀技巧:
1. 預讀繪本內容:
家長可以先預讀繪本的故事內容,讓伴讀時有足夠的準備,可以更流暢地與孩子一起享受閱讀繪本的樂趣,例如閱讀《好餓的毛毛蟲》前,家長可以先熟悉各種食物的順序,然後在伴讀時誇張地讀出「星期六,它吃了巧克力蛋糕、冰淇淋……」吸引孩子注意。
2. 伴讀時的互動:
在伴讀時,家長可以積極提問,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加深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例如以提問引導孩子思考和表達,在閱讀《猜猜我有多愛你》時,可以問:「你覺得小兔子跳得多高?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告訴別人你有多愛他?」又或鼓勵孩子聯想自己的經驗,如讀《我爸爸》時,可以問孩子:「你覺得爸爸還可以做什麼?」從而幫助孩子將故事內容與現實連結。
3. 創造故事延伸活動:
讀完繪本後,可以根據故事內容進行延伸活動,如畫出故事中的角色或按故事內容進行相關活動。這樣不僅讓孩子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含義,還能增強親子關係,讓家庭共享快樂時光,例如與孩子實地探索:如果故事與自然相關,比如《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可以帶孩子去公園找尋類似的動物,將閱讀經驗帶入現實生活。如欲鼓勵孩子藝術創作,可用畫筆畫出故事中的角色、場景或重點情節,在讀完《小黑魚》後,一起繪製一幅海底世界的圖畫,讓孩子發揮想像力。
通過這些選擇貼士與伴讀技巧,家長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和想像力,同時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和關係。
是次文章由計劃社工梁曉君女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