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向筆者表示孩子扭買玩具一事讓他們十分困擾,若不買玩具,孩子便會發脾氣、大聲尖叫、甚或嚎啕大哭。他們很想知道如何讓孩子變得不那麼自我中心,可以多顧及他人感受?唯父母需要明白同理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需要透過後天學習和培養。扭買玩具並不是自我的引證,而是一個讓父母教導孩子同理心的好機會。
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當孩子扭買玩具時,父母通常很快就會下判斷,例如:「家裡已有很多類似的」、「這並不適合你的年紀玩」、「它不值這價錢」,以上回應都較容易忽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對於「他為什麼想買?」、「這玩具有什麼吸引他之處?」、「他如何理解新舊玩具的不同?」對這些提問,父母很多時候都沒有答案。當我們期望孩子能同理他人時,我們有否讓他有被同理的經驗?
父母表達想法和感受
當孩子扭買玩具時,往往為父母帶來很多的情緒和感受,例如:「家裡再沒有位置擺放新玩具,讓我很困擾」、「每次外出也要買玩具,讓我感到吃力」、「你用發脾氣這方式表達需求,讓我感到生氣」。當筆者問父母其子女是否知道他們的感受時,答案往往是不知道。當父母並不習慣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他們又怎會有機會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呢?
其實同理心就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和位置上理解和明白他人的感受,這過程讓雙方的想法和需求都被看見。當孩子能從生活經驗裡去體驗,便能漸漸培養出同理心,因為體驗便是最好的學習,父母不妨自小鼓勵並陪伴孩子做義工,從過程中認識及感受不同群體的需要。
(本欄由本會社工同事輪流執筆撰稿。是次文章由Tammy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