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Newsroom

孩子不聽話,我也不想破口大罵,但該怎麼辦?

Date: 2021.03.01   

相信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教聽話,循規蹈矩。但是現實與理想總會有段距離,說東做西,左耳入右耳出,本來很想心平氣和跟他/她講道理,最後連家長自己也按捺不住大發脾氣,大罵一輪之後可能心裡又有點懊悔,為自己打罵孩子而不安。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才好?以下分享,希望可以給家長們一些建議。

1. 開口之前 問自己想達到甚麼目的

筆者學習「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的過程中,從「非暴力溝通」創辦人馬歇爾.盧森堡 Dr. Marshall Rosenberg 學會了一句話:「在你開口以前,先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這句說話對我來說有深層的提醒,每個人在溝通時的用意intention)大大影響到對話的結果。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們聽話,而聽話本身,相信都是希望孩子發展向好。然而,筆者想指出,打罵其實並不是管教的正確和有效方式,更多是在發洩家長自身的情緒。而且,你更在「身教」孩子憤怒時或發脾氣時,就可以用打罵的方式處理,若孩子長大後還擊,作為家長也難投訴,因為這是家長自己教出來的。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在開口前先想一想,不要急於衝口而出,你可以給自己數三聲,可以深呼吸一口氣,可以先去洗一洗臉,趁這個時間問自己,你想表達自己的情緒,還是想跟孩子溝通連繫,或是想教導孩子更佳的表達方式。

2. 想一想孩子背後的需要

孩子的行為,其實都是反映他們的真實感受和需要,相對大人而言並不複雜。因此家長首先要從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需要。「需要(Need)與「想要(Want)不同,從「需要」出發我們會較易體諒及明白孩子。

我嘗試列舉一個例子有一對母子,媽媽責怪兒子常要她在旁督促才肯做功課,覺得兒子依賴性強及懶惰,所以她很氣憤,有時甚至打罵兒子。當社工跟小朋友傾談後,發現小朋友覺得媽媽其實教不到他做功課,只是覺得媽媽在教功課時才理會他。社工問小朋友是否覺得媽媽平時「陪伴」不夠,他點頭。社工繼而問媽媽,原來媽媽平時總是忙於家務,有空就自己玩手機,待在兒子身旁就是教功課的時間,所以當媽媽不在時兒子就不做功課,有媽媽「陪伴」時才做。媽媽聽到兒子需要「陪伴」,自己也覺得歉疚,也不再覺得憤怒了。

當孩子出現不聽話的行為,可能是反映他們的內在需要得不到滿足,筆者經常與家長們分享孩子有三個需要最常不被滿足:「陪伴」、「被看見」、「被欣賞」。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注意,被肯定,被接納。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家長懂得適時給予恰當的回應及讚賞,對孩子增加良好行為,減少不良行為都有幫助。

另外,可能有家長會擔心只講需要,似乎樣樣都向好處想,變相縱容孩子。誠然,「成長需要」被滿足是人向好發展的基本要素,至於如何滿足「需要」的「策略」,家長是可以作適當判斷。從剛才的例子,要媽媽在旁督促功課去滿足「陪伴」的需要是不太理想的。如果媽媽願意用自己玩手機的時間陪伴孩子玩樂的話,那麼孩子也就不用媽媽在旁督促功課來滿足陪伴的需要了。

3. 情緒先行 建立溝通橋樑

當孩子不聽話、在鬧情緒時,筆者發現家長們最多就是長篇大論、道理邏輯兼備以說教去回應。筆者想指出,其實人在鬧情緒時,掌管理智的腦神經會收縮,此時跟其講道理往往事倍功半。而且,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其中一個大忌就是問「點解?」「點解你要咁做?」「點解你咁壞?」然而,人的腦袋在情緒不穩下已經很混亂,即使成人也難用理性作回應,更何況是小孩子哩!

當孩子不聽話、鬧情緒時,筆者有四大金句及步驟建議家長:

1. 講出孩子的情緒、想法講出情緒有助孩子知道家長是明白他們現在的狀態,了解他們的想法,並與他們連繫一起。例如「爸爸知道你現在很憤怒,很不開心。」「爸爸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

2. 講出限制,用溫柔的語氣,讓孩子知道難處,亦讓他們知道有限制和界線例如「不過打人是不對的,對方會痛及受傷。」「不過我們不能帶這個玩具回家。」

3. 提供選擇,讓孩子有自主,建議提供兩個選擇,不宜太多,避免出現選擇困難。例如「你可以選擇打枕頭去發洩你的憤怒,或者你可以去洗手間洗臉將怒氣沖走。」「你可以選擇回家與爸爸玩遊戲,或選擇爸爸買雪糕給你吃。」如果孩子兩樣都不選擇,你可以這樣回應:「如果你選擇不了,那麼代表你選擇爸爸幫你選擇。」「如果你選擇繼續打人去發洩,等於你選擇爸爸要繼續捉住你對手。」同時跟孩子說清楚他/她的選擇具體會有甚麼後果。

4. 感謝孩子的合作。孩子做了選擇,願意配合,家長可以說句「多謝你合作!」「多謝你配合!」孩子聽了家長跟自己說多謝是很開心及暖心的一件事。

定立清晰界線讓孩子明白。以上的方法是筆者的建議,當孩子不聽話及鬧情緒時,並不是家長說一句話就能冷靜下來,家長可以重覆第一句,說出孩子的情緒,冷靜在旁陪伴。待孩子的情緒緩和,才開始第二句的設限。從筆者的經驗,定立清晰界線是家長最大的困難,有時朝令夕改,按心情而決定,這樣孩子對於行為的界線會變得無所適從。因此,家長跟孩子定立的規矩,自己也應以身作則,更不要五時花六時變,孩子才能更易掌握良好行為及規矩,從而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

如果有更多的管教疑問,歡迎致電本會親子支援熱線與我們的同工傾談。

 

(本欄由本會社工同事輪流執筆撰稿。是次文章由社工Stone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