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句「對不起」容易,還是「原諒你」容易?
從前有研究員在不同的幼稚園進行幼兒品格研究,與K.2 幼兒訪談時,研究員問他們,如果有人得罪他們,他們會怎樣?有些幼兒會說﹕「要求那人道歉﹗」但竟然有幾位幼兒說:「道歉也沒有用﹗」當有人得罪他們時,他們會選擇以懲罰的方式解決,而非「道歉與原諒」。
為甚麼一個大約4至5歲的幼兒會有這樣的選擇?會否是他曾經歷過令父母生氣,說了「對不起」卻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原諒,導致對「道歉」失去信心? 其實,當中隱藏著一種對權力的無力感,例如孩子們發現道歉並不能改變被父母責罵的結果,反而令他們更感苦惱。
道歉的背後,渴望被愛
在親子關係中,道歉往往被視為一種儀式,一種修復關係的工具。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能學會承擔錯誤,並教導他們道歉。孩子道歉,則是為了平息父母的怒氣或不滿,換取愛與接納。
當孩子鼓起勇氣說「對不起」,卻沒有感受到被父母原諒時,他們的心裡會怎樣想?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無助,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有些孩子甚至害怕面對錯誤而選擇沉默,父母卻誤以為他們不願承擔責任,最後,親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誤解越來越深。
原諒的意義
道歉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修復關係的第一步,原諒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父母有時未能放下那份自尊心,這並不意味著忘記或合理化對方的錯誤,而是選擇不再讓負面情緒影響自己的生活。原諒是一種自我解放,選擇放下怨恨,能讓我們從過去的傷害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這種自我解放,也是一種愛的表現。
原諒的過程對於個人心理健康有著顯著的益處。研究顯示,原諒能夠減少焦慮與抑鬱情緒,並提升整體的心理福祉。當我們選擇原諒時,意味著在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過去的負面經歷所左右。這種情感的解放能促進自我成長,讓我們更具韌性。
有一位女兒因為不小心踢到媽媽而表現出倔強,而媽媽則因憤怒而不再理會她。當父親回家後,他並沒有要求女兒道歉或媽媽去原諒,而是主動將兩人擁抱在一起。這個愛的擁抱讓女兒和媽媽都流下了眼淚,最終彼此道歉,彼此原諒。
當媽媽不願去原諒時, 同樣懲罰自己,一樣難過。 這個擁抱,展現了原諒的力量。它不需要言語,卻能傳遞最深刻的情感。愛,讓我們有勇氣承擔過錯,也讓我們願意放下怨恨,重新擁抱彼此。
因此,當面對衝突時,「對不起」與「原諒你」哪句容易說出口?或許答案因人而異,但可以肯定的是,原諒比道歉更需要勇氣和愛。愛能使人承擔過錯,讓我們在面對彼此的傷害時,選擇原諒而非懲罰。原諒的力量是愛的延續,讓我們勇敢地學習原諒。
*品格生命樹幼兒正向生命成長計劃研究報告 | St. James' Settlement Rachel Club
是次文章由個案社工鄭麗玲姑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