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Newsroom

愛的言語

Date: 2025.03.03   

愛的言語


最近有位媽媽告訴我,她在育兒上常常有挫敗感,很容易生氣。她是一位十分盡責的媽媽,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照顧及教育孩子上,我常常想:到底親子互動中有什麼事令這位温柔、善良、盡責的媽媽常常生氣呢有什麼方法讓媽媽能駕馭自己的怒火於是我跟她分享了有關非暴力溝通(愛的言語)的四個要素:

 

第一步:觀察事實而不評論

每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所形成的慣性,常驅動我們把外界的刺激(事實)直接連結到自己的期望並總結出主觀詮釋。這樣的缺點忽略了不同面向的可能性,也無助於溝通,例如:把孩子考試成績不好詮釋成不認真學習。然而孩子是否真的不想認真學習,還是遇到了困難?在溝通一開始便給孩子貼上不認真的標籤,又怎麼會有良好的溝通呢?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區分客觀事實和主觀詮釋的不同,儘可能客觀地陳述自己所看到的人與事,並且不做任何判斷,例如:媽媽見到孩子洗臉的時候開始玩水,媽媽的擔心情緒立即出現(擔心孩子上學遲到),便會催促甚或責罵孩子。其實媽媽只要如實說出看到的或聽到的,「我見到你在洗臉的時候玩水5分鐘了」。

 

第二步:辨別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說話前建議媽媽先了解自己的感受及孩子的感受,媽媽是擔心,相反孩子是快樂,兩者有不同的感受。媽媽可以在反應個人的感受之餘,也明白孩子的感受。

 

第三步: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們常常用批評來間接表達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但也會引起被批評者的反感/反駁/反抗,例如:媽媽說「你不要玩水了」,實際上是媽媽擔心孩子會因此擔誤了時間,上學遲到被老師罰,那正好反映了她重視孩子紀律及自己作為家長的責任。惟孩子收到的訊息是:媽媽指責我/很煩、囉嗦等,那便會立即關閉耳朵或拒絕合作/聽從。

 

第四步:用正向的語言向對方提出明確的請求

正向的語言:請對方做什麼,而不是“不做什麼。

明確的請求:要求儘量具體、明確,確保對方完全接收到訊息。

例如:媽媽說「請你停止玩水,因15分鐘後我們要出門去上學了」。為了表示明白孩子的需要及玩水的樂趣,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放學後或晚上洗澡時給予機會及時間讓孩子玩水,媽媽可以說「你今晚洗澡時可以帶心愛的玩具恐龍在浴室陪你玩水15分鐘」,以達到雙嬴及互相合作的家庭關係。

 

管教,需要有愛的表達做支撐。教養孩子本來就不輕鬆,還需要無比耐心。越是負責的媽媽,越容易累積無形的壓力。唯有情緒是穩定的,才能說出好的溝通, 讓孩子把父母管教的說話聽到心中。

 

是次文章由屯門中心服務經理溫琳姑娘供稿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資料來源參考非暴力溝通資源中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