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文章分享】出手與放手 - 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談到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認同其重要性。它的重要不但在於幫助幼兒學習自我照顧及建立責任感,還在幼兒動手做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建立專注、手眼協調、計劃及解難等能力。當幼兒能夠表現獨立,不需時刻依賴他人,亦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及適應群體生活。培養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幼兒階段的重要課題,但家長在實踐過程不免會遇上困難,此篇文章與大家分享三個心得!
出手與放手
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長最常出現的情況是忍不住「出手」幫孩子做,例如孩子吃完東西,家長順手幫他擦乾淨嘴巴;給孩子遞上水樽時順手幫他打開樽蓋;如廁後,家長自然地幫孩子拉高褲子;趕時間外出,家長快手幫孩子穿鞋……
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有一句經典的教育名言:「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幼兒的能力需要透過反覆練習 而建立,家長需要意識到每一次我們的「出手」,都減少了孩子一次練習的機會。以如廁後拉高褲子為例,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牽涉到幼兒的手指靈活度及計劃能力,他需要知道要先穿好內褲,再拉高面褲,他需要學習拉高褲子後協調母指及食指前後整理褲頭。家長要學習因應孩子的成長階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部份是時候「放手」給孩子動手做,積少成多,幼兒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便建立起來。
正面溝通提升孩子參與動機
「我也想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但叫不動啊!」這句說話相信是很多家長的心聲,有時候家長忍不住「出手」,其實也是無可奈何。眼見快要遲到了,還怎能與孩子糾纏一定要他自己穿鞋;等待孩子自動自覺刷牙,看似要等到蛀牙吧!誠然,幼兒正處於建立自我的階段,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並不是家長叫就會聽的。此時,家長需要學習正面的溝通方式,以提升孩子參與的動機,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說:「都三歲了,還不會自己吃飯」,孩子自然也認定自己是個三歲仍不會自己吃飯的小朋友。與其與孩子累鬥累,不如我們多講正面的說話,例如:「爸媽留意到你的小手最近又靈活了,可以自己用筷子夾餸,真棒!」孩子雖然也有依賴與偷懶的時刻,但在正面的鼓勵及互動 下,至少孩子感覺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願意自己做的動機也會較大。
運用環境與視覺提示
家長在培養孩子自理 的過程,如果單靠說話作提醒,便很容易變成囉嗦。家長可以善用環境與視覺提示,提升幼兒的自律性,例如使用間隔分明的收納櫃收拾玩具,並以圖片顯示每個間隔擺放的玩具類別,當幼兒能夠清晰見到各類玩具擺放的位置,可以增加他們自己收拾玩具的動力與滿足感。家長也可以運用視覺清單 提示幼兒要完成的任務,清單可以幫助幼兒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概念,也可以增加幼兒逐一完成任務的滿足感。
圖片是一個有關幼兒睡前的任務清單,家長可以把它掛在房門,鼓勵孩子順序完成任務,每完成一項便可把圖片放進下方的小袋子,家長可即時加以具體讚賞。
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長心思細密地從細節做起,過程中需要很多耐性及具備一定的彈性,在此與各位家長互勉!
是次文章由竹園中心社工Mandy Ma供稿